南阳网网评|推行公筷公勺,动真格才能出实效
网评员 王帅远
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人民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亲朋好友之间聚餐吃饭日益增多,就餐时使用公筷公勺渐成共识,不少地方也都发出了“推行公筷公勺 共建文明餐桌”的倡议,而就目前来看,推行公勺公筷,动真格才能出实效。
推行公筷公勺具有很强的必要性。聚餐时使用用公筷公勺,最大程度上避免了个人餐具直接接触菜品,减少了对食物的污染,从而降低病从口入的风险,保护每个就餐者的健康。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期间,推行公筷公勺能够降低病毒潜在交叉感染的可能,是打好打赢“舌尖上的防疫战”的有效举措。为了验证使用公筷的重要性,杭州市疾控中心的专家们进行了一场实验,对比“公筷”和“非公筷”两组菜品剩余部分的菌落总数,结果表明,“非公筷”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公筷”组,菌落总数最大相差更是达到了令人震惊的250倍。实验数据直观而又无情地告诉了人们不使用公筷公勺可能面临的风险。使用公勺公筷在杜绝病从口入的同时,还能引导人们养成定量取餐、按需进食的习惯,形成文明就餐、减少浪费的餐桌新风尚。
推行公筷公勺正在成为社会共识。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活方式的反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中国人几千年来形成饮食习惯也正在悄然改变。在疫情的影响下,全社会使用公筷公勺的氛围愈发浓厚。北京、上海、成都、太原等国内很多地方发出了推行公筷公勺的倡议,有的餐饮协会还发布了公筷公勺行业规范;走进餐馆饭店,大多也都主动配备并引导就餐者使用公筷公勺;消费者在就餐的时候,会主动问及有无公筷公勺,如无也都会要求添加。“小餐桌”引领“大文明”,公筷公勺正成为成为健康文明的“接力棒”,正成为每个人的健康“护身符”,得到前所未有的社会认同。
推行公筷公勺还需动真格才能出实效。尽管使用公筷公勺好处多多,社会各界对使用公筷公勺达到了空前重视的地步,但推广公筷公勺却存在一定困难。一方面,中国人几千年传承下来的饮食习惯想要快速改变着实不易,且疫情过后,人们对使用公筷公勺的重视度会降低;另一方面,推广公筷公勺会间接推高餐饮成本,增加运营压力,部分餐饮经营者消极应付。因此,要想达到理想效果,仅靠一纸倡议书和餐饮经营者的自觉性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出台具有强制性的规定,要求餐饮经营者必须提供公筷公勺,对公筷公勺成为每个饭店每张餐桌上的“标配”,对执行不到位的严格处罚、顶格处理。如此,即使对推广公筷公勺的源头治理,也是对消费者餐饮习惯的固定培养。心理学实验表明,只需要20多天有意识的坚持,我们就会进入新的行为模式。只要强制性规定执行到位,消费者会逐渐养成公筷公勺的习惯,当成为习惯之后,即便没有规定,消费者也不会去不提供公筷公勺的饭店餐馆用餐消费,在这样的倒逼下,餐饮经营者也不得不主动提供公筷公勺的服务。当然,制定规定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餐饮经营成本,倾听餐饮经营者的意见,寻求合理之道。当务之急,我们要在全民共识的基础上乘胜追击,动真格、下气力,让使用公筷公勺成为全民习惯。
编辑:张优 校审:贾红英 责任编辑:张中科 监审:黄术生